在更多老年人看病问诊、异地患者求医需求的催生下,“陪诊师”这个新兴职业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里。 陪诊师的存在,符合了一部分人的需求。他们在他人生病又无人陪伴时,提供支持与帮助。有时候,这种帮助同样是一种难得的慰藉。 当然,对于这样一个需要用“温情”陪伴的职业来讲,也不可避免的被冠上“黄牛”、“医托”之名。 陪诊看起来很“普通” 33岁的李鑫从今年开始做陪诊,已有半年多的时间了。她接触大部分患者都是来北京看病的。对她而言,陪诊的工作流程很普通,就像自己和家人去到医院看病一样,需要提前规划好时间,整理好就医资料,把时间安排好。 李鑫告诉记者,更多的时候,是来自体力和心理上的考验。一开始接触陪诊这个行业时,她还花了不到1200元听了几次培训课,对此,李鑫自己认为这钱花的是值得的,因为如果想做好这个工作,对于像她一样的小白来讲,学会这门功课十分重要。 之后,她有了自己的师傅,在师傅的指导和代跑了一段时间之后,李鑫也开始快速地积累了不少经验。 其实像李鑫这样的做陪诊的小白并不少。 据《陪诊师职业调查报告(2022)》显示,有陪诊从业经历的受访者中,以女性从业者为主,占比超五成,90后、95后成为陪诊主力,占比近七成。从不同地区来看,受访陪诊师来自其他省会/直辖市的比例较高,占36.04%,其次是来自北上广深,占24.77%。 薪资上,87.58%的受访者表示陪诊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其中月收入5001到8000元的占37.04%;仅11.11%表示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 月薪过万对于这样的一个职业来讲,意味着每天接更多的单。 李鑫告诉记者,她每接一单平均在300元左右,有时看情况也会多一些,定价都是提前沟通好,大多陪诊的单都是半天,月收入全靠接单量的多少。对她来说,现在全职做这个工作,有一部分的顾虑更多地是客源的稳定性。 陪诊服务的“空白地带” 2013年,百度词条第一次出现了“陪诊服务”的概念,即代替患者排队、挂号、收费,为患者节省大量时间,“陪诊”逐渐和“商业”挂钩。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兴起,2015年后涌现了一批陪诊服务公司,使陪诊成为一种高端医疗服务,从业者是想兼职赚钱的医护工作者和医学生。 其实,在国内一些公立医院都会有陪诊的服务,而且是免费的。今年国庆假期之后,青岛市公布了52家公立医院的陪诊服务电话。记者随机拨通了一家医院咨询陪诊预约,很快就得到了答复,相比收费的陪诊,公立的陪诊服务从时间和项目上会少很多,但对于一些需求没有太多的患者而言,同样也能起到帮助。 随着陪诊服务从公益转向商业,逐渐登上互联网热搜,其背后不仅是存在已久的医疗信息壁垒和就医孤独感,还有各群体的金钱焦虑。身份各异的人希望从陪诊行业中分一杯羹,轻轻松松地赚钱。当一个行业被贴上了“轻松”、“低门槛”、“低成本”、“高利润”等标签时,各种乱象往往随之而来。 很多短视频都在传递着“做陪诊员,轻松月入过万”的信息,其实为了卖课。大众对陪诊的印象只停留在“能赚钱”上,是一种误解。 此前被央视等多家媒体报道的小马哥投身陪诊行业已有10年,陪诊过程中,他见过太多因病倾家荡产的家庭,小马哥也坦言,陪诊行业目前是空白地带,并无相关部门监管,或者是相关的标准,定价全靠“做人的底线”。有不少机构找到他想用他的身份卖课,但都被他拒绝了。 到目前为止,“陪诊师”这一职业尚未被录入人社部发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相关法律也没有针对陪诊师这一新职业出台具体规定,因此、陪诊师、患者、医院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划分尚不明确。 不仅如此,行业内陪诊人员的专业规范、评价体系以及收费标准也未出现统一要求。而在服务模式上,有个人陪诊,也有机构组织,直接上岗的成本、门槛较低,服务和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陪诊需更加规范化 尽管陪诊师尚未经过人社部职业认定,但陪诊这个小众的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从无序到规范的道路。 今年9月24日,上海开放大学与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首次联合开展“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公益性培训,主要赋能社区居家为老服务的人才队伍。同时,也“以良币驱逐劣币”,让某些“营销性”陪诊远离出门求诊的老人。 上海市此次的培训内容,包括养老服务基础知识和陪诊服务专业技能,涵盖陪诊服务专业流程、医疗就诊流程及注意事项、老年人心理护理及陪诊沟通、陪诊服务规范与法律责任等。 事实上,这支“正规军”也在某种意义上起到规范陪诊行业和市场的作用。目前,市面上一些营利性机构,以“陪诊”为名,行“推销”之实。在陪老人看病的同时,特别是陪诊之后,借由这一渠道开展“周边产品”经营活动,将“陪诊”作为介导老人消费保健品及保健服务的入口端,有时甚至损害老年病患健康与利益。 在我国,根据“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调研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预计202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陪诊行业也亟需变得更加规范。当然,在走向“标准化”之前,陪诊作为新兴行业同样遇到一些需要规范的问题。比如,准入门槛、服务和收费标准、技能培训、纠纷处理和权益保障问题等等。 业内分析指出,面对破土而出的新事物,还是不妨多些开放和包容,让新职业的发展保持活力,鼓励用市场的力量来解决现实的问题,让陪诊服务机构在良性竞争中不断蜕变。只有将行业引导和市场发展共同推进,才能让陪诊师这一职业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将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纳入规划,提出要实现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职业陪诊行业或可被划为非基本公共服务行列,以使其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做了半年多的陪诊,虽说大多时间是做着跑腿的工作,但其实要学习的有很多的,一个好的陪诊员,不光需要有基本的医学知识,熟悉各大医院的环境和看病流程,同时也要有更多地耐心、细心,保护客人的隐私。”李鑫说,“之前网上很多说做陪诊的一部分人之前是做黄牛的,在她看来,做这个职业更重要的是讲良心。” 当下,不少像李鑫这样的从业者期望陪诊服务在发展中走向专业、走向精细,让更多需求被更好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