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陪诊”能否化解“空巢老人”、“独居青年”就医焦虑?

发表日期:2024-01-16 16:34:13 来源:网络 作者:小编 【返回】

医疗越来越智慧化,但求医的焦虑仍免不了,新需求催生新供给——桌上的止咳糖浆已经空瓶,老陈看着老伴儿的咳嗽一点都没有好转的迹象,陷入了为难。

  太难开口了。

  六十多岁的夫妻俩离开老家,来杭州跟着儿子生活。儿子工作忙,媳妇要管孩子。

  “杭州的医院不熟悉,自己不敢去。我们又不想打扰孩子们,所以能自己熬就熬过去。这波流感太厉害了,老伴儿咳嗽了好久,吃了药不见好,真担心影响到了肺。”老陈说,万不得已,他是不想跟儿子开这个口的。后来,儿子请了一天假,带着母亲去看了病。

  类似这种尴尬,困住的不仅仅是个别家庭。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就医需求与日俱增。城市扩张,医疗资源下沉,即使实现了“在家门口看病”,也不能否认一个残酷的现实:上医院,让人焦虑。

  对医院的陌生,对疾病的恐惧,这是越来越智慧化的医疗设施不能填补的不安心理。

  更何况是一个人上医院呢。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异乡打拼的“独居青年”等,生病后不得不面对这份孤独和焦虑。

  有需求,就有供给。

  “陪诊”应运而生。简单的两个字,背后蕴藏着广阔的服务和市场。

  大浪淘沙,陪诊开始出现“分层”。无论哪一种的接受度更高,获益的终将是老百姓——让上医院不再焦虑。

  全国首个陪诊数字健康人上线

  老年患者更希望真人相伴

  如何提升大众的就医体验,是浙江卫健委一直在探索的命题。

  2023年10月,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印发《浙江省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开展浙江省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优化就诊流程、创新服务模式、加大人文关怀,全面推动群众就医体验大提升。其中包括了预约诊疗服务更加便捷、门诊就诊流程更加优化、患者住院体验更加舒适、院后医疗服务更加连续、院前院内衔接更加高效、舒心就医环境更加温馨、互联网诊疗更加可及等。

  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是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联合支付宝推出的全国首个可陪诊的数字健康人“安诊儿”应运而生。

  打开支付宝,搜索“安诊儿”,神态逼真的数字人“安诊儿”就出现在了手机中,实现与患者的实时引导、流畅交互。目前,“安诊儿”已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等浙江全省30家医院应用。“但对我们老年人来说,还是希望陪诊的是真实的人,随时随地能够交流,能够提供帮助。”老陈夫妇坦言。

  医院推出志愿者公益陪诊

  家属陪同仍是硬条件

  在医院里,随处可见穿着马甲的志愿者,有问题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在浙大二院,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人数超过了6500人,长期提供服务的社会志愿者在300人左右。志愿者并非报名就能上岗,通过培训、考核等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上岗。志愿者提供的服务也有分类,有指引、搀扶等基础服务,也有钢琴支持、心理支持等7大专业服务。

  “近两年,为了学生资源最大化,让青年志愿者能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所以我们将青年志愿者有效补充到陪诊服务。”客户服务中心副主任陈维娅介绍。

  志愿者提供的陪诊服务,是在患者进入医院之后,始终陪同着直到患者离开医院,贯穿全过程。

  但是,想要享受到陪诊服务,需要满足一定要求。陈维娅说,行动不便或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申请陪诊服务,家属可以在医院公众号或者通过电话提前申请预约,社工部工作人员将一对一电话核实患者需求,方便安排志愿者。“公立医院主要提供普惠性医疗服务,我们也尽最大努力为患者提供便捷舒适的就诊服务。”

  当然,陪诊服务还有一条硬杠杠——必须有家属陪同。

  既然已经有家属陪同了,陪诊服务不就多此一举了吗?

  对此,陈维娅的解释是这样的:“家属清楚患者的病史,并能在关键时刻有决策权、签字权,这是陌生的志愿者无法替代的。所以为了让整个就诊流程能够顺利完成,必须有家属陪同。我们的志愿者暂时扮演了另一名家属的角色,他们更熟悉医院,更熟悉流程,提高了就诊的效率。”除此之外,家属的存在也降低了一些意外风险,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志愿者的价值感和获得感。

  不仅是浙大二院,浙江多家医院也纷纷推出类似服务,在采访中不少医院都表示,面对越来越细分个体化的服务需求,单纯依托医院的志愿者,是很难实现的。“目前,我们只能在粗放的分级中尽可能完善服务。”

  陪诊师成为一门新职业

  初级阶段,风险较多

  面对公立医院的局限性,陪诊服务进入了市场潮流,发展势头强劲。“陪诊师”这一新兴行业崭露头角,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芳芳(化名)就职于一家健康科技公司,主营业务除了广告策划、会议展览之外,还有健康咨询、病人陪护。她说,比如带着刚出生的宝宝从外地来杭就医的全职妈妈,比如因为韧带断裂需要紧急做手术的90后单身小伙儿,再比如独自去医院挂水的8旬老奶奶……像芳芳这样的陪诊师,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散落在社会各处,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接单”。

  钱报记者留意到,有不少原本提供养老或者家政服务的公司,新增业务板块,将“陪诊”纳入其中。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疫情过后,“陪诊”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异地就医。“帮忙挂号,帮忙问诊、帮忙取报告之类,都需要一个当地人去做。”他说,曾经碰到一位患者叫了陪诊服务,陪诊师在诊室里直接和患者打了视频电话,患者和医生实现线上交流。

  在他看来,个体发展受限,医院志愿者满足不了全程陪护需求,市场化的操作才能促进行业的发展。但是他也清楚地看到了目前市场存在的问题。“入职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人会以为陪诊师是家政阿姨,甚至有人觉得是黄牛。我们要更正和灌输全新的概念,陪诊师更倾向于健康管理师。”

  除此之外,陪诊工作流程尚不规范,风险漏洞多。许多陪诊师提供陪诊服务都是“单打独斗”,服务流程未形成体系,价格上也没有统一标准,服务中涉及的风险责任不明确。芳芳也提到过,如果是高龄老人,一旦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遇到意外,这个责任很难承担,幸运的是她目前还没有遇到过纠纷,但风险确实存在。

  为此,业内人士也表示,随着第三产业涌现出多种新型服务业态,陪诊师也像快递员、外卖骑手一样,成为了新兴职业。“时间会证明,安全、实惠、流程化的陪诊服务会成为患者就医时的刚需。当不必要成为刚需,陪诊师也会迎来行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得到各界的认可。”


快速导航

×